以前,挂历在每家每户都是必不可少的,就像是家里的“三大件”之一。可是,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手机已经能够替代挂历的大部分作用。尽管如此,为什么还有人愿意购买挂历?实际上,他们更看重的是那份情感的寄托。
民国流行初登场
民国年间,挂历非常盛行,人们习惯叫它月份牌。这种月份牌不仅标示着时间,还承载着其他深意。普通民众对其钟爱有加,知识分子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也喜欢用它作为礼物互赠。在那个时代,拥有一本月份牌,就像是追求潮流一样,让人感觉很有面子。
身份象征显地位
早期的挂历,其纸质和制作手法充分体现了当时印刷技术的最高成就。不过,那个时期的挂历并非人人可购,往往并不对外发售。所以,若家中藏有挂历,那主人的社会地位肯定不一般。正如一位知乎用户所说,在他父母争执之际,他母亲会提到“我们单位发了挂历,你们单位发了什么”,挂历竟然成为了衡量单位好坏的标准。
家庭生活之宠儿
到了90年代,即便有买十送十二的优惠活动,挂历在众多家庭中仍旧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回想起80年代,新华书店的墙壁上几乎全被挂历覆盖。那些热门的挂历,上面展示着汽车、洋房和迷人风光,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小康愿景。那个时代娱乐方式有限,观赏挂历中的美女,也成了一种享受。
明星挂历引风潮
《影中人》一书品质上乘,共计印制了二十二万册。书中汇集了刘晓庆、陈冲等众多女星的风采,使得挂历市场变得异常火爆。许多人回想起那个时代的明星和歌星,心中所怀念的,是文化需求得到满足、审美多元化的美好时光。这本书宛如一把钥匙,打开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美好记忆的大门。
一物多用乐趣多
1990年,《北京日报》曾报道,那时在北京,许多人把挂历改成了手提袋,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拿着挂历袋的人们。孩子们喜欢在挂历封面上写下自己的名字,以此来增加开学的仪式感。挂历不仅能这样使用,还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欢乐和美好的回忆。
艺术与情怀并存
民国初期,挂历便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杭州画家杭稚英大大提升了月份牌的艺术价值。现今,许多人喜爱收藏挂历,这源于对往昔岁月的怀念,以及对过往时光的记录。甚至有人愿意承担损失,继续出售挂历,因为那些老顾客依然渴望购买这些充满回忆的物品。
你家是否还收藏着那些陈旧的日历?可以分享下你的日历故事。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,不妨点个赞,再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。